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有关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学科,它是心理学中全新的一个领域。这门学科着重研究了那些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内容。其中“积极”字非常重要,生活不只是避免或解决问题与困扰,人类生命中优点与缺点同等重要,积极心理学就是致力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—什么是美好的生活?美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?快乐的意义是什么?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获取幸福?他人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,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?
积极心理学家研究积极的特质和素质,比如善良好奇的性格特点团队合作的能力,以及价值观、兴趣、天分和才能等。同时他们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:友情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宗教等。
通过对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个人特质的探讨和学习,帮助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,创造更有激情、更有价值、更有创造力的生活状态。
(一)积极心理学概述
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·罗森塔尔( Robert Rosenthal)考查某校,随意从每班抽取3名学生共18人填在一张表格中,交给校长,极为认真地说:“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。”半年后,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,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了一般学生,长进很大,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。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,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,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。
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:赞美、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,它能改变人的行为,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、赞美时,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,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感,变得自信、自尊,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,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,以避免对方失望,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。其实真正使他们优秀的原因不是专家的认定,而是他们自身的努力。人们努力发挥最大潜能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。
由此我们引出了积极心理学的课题。
1、积极心理学定义
积极心理学英文为 Positive Psychology,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,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。“积极心理学”一词看起来跟其他的心理学没有什么区别,但“积极”二字却很重要:人类生命中的优点跟缺点一样,都是真实存在的,应该得到心理学家同等程度的关注。
“积极心理学”在1998年由马丁·塞利格曼 Martin ep。 Seligman)首先提出,当时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。之所以提出“积极心理学”这一名词,原因是塞里格曼意识到自二战以来,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,在认识、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方面有很大的进步。而对心理疾病的过分重视也导致了一些弊端,大多数心理学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。比起那些流行心理学家、富有感染力的演说家和坐着轮椅的宗教学家而言,少了一些对美好生命的关注。因此,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不仅仅是对疾病、伤害、弱势,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心理疾病中抑郁、强迫、焦虑等的研究,心理学还应该研究人的潜能、优势、美德、承受力和创造力。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类积极的特质和素质的同时,也致力于研究能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:如友情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宗教等。
泰勒·本·沙哈尔 (Tal Ben Shahar博士,哈佛大学“积极心理学”讲授者,他教授的“积极心理学”在哈佛课程中受欢迎率排名第一,被誉为哈佛“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”。在泰勒本·沙哈尔授课时提到过一位指引他走向教师职业的老师,名叫马尔瓦·柯林斯( Marva Collins)。马尔瓦·柯林斯在成为教师后看到的学生情况是大量犯罪,吸食毒品泛滥,最重要的是没有希望。而其他老师们的希望是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尽可能呆久点,为什么?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12岁加入街头帮派,不会接触毒品,不会犯罪。马尔瓦·柯林斯面对这种现实时说:“事情将有所改观”。在上课的第一天,她对学生们说:“我们要练习自信。”她不断地重复地说着这条信息,整个学期犹如不断重播的唱片。“我相信你,你能做好,你能成功,承担生活的责任。停止抱怨,停止抱怨政府,停止抱怨老师,停止抱怨父母,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。”她连续不断地重复着这条信息,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,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,并加以培养。奇迹开始发生了:这些被老师认为是“不可教”的学生,到了四年级便可以读欧里庇得斯( Euripides)、拉尔夫·沃尔多·爱默生( Ralph Waldo Emerson)和(威廉·沙士比亚) 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;这些“不可教”的学生在10岁时,便可以做高中的数学。在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,马尔瓦·柯林斯用积极心理的学习理念继续创造着奇迹,成为美国家家长们预防孩子变为街头混混的最后希望。马尔瓦·柯林斯教的所有学生都从小学毕业了,所有学生都上了高中并毕业了,她教过的所有学生最后都上了大学,并从大学毕业。没错,正是那些被学校宣布“不可教”的学生。
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的品质,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弱势的一面。如果我们把关注面放到积极的品质上,从而扩大它,那么自身潜能会被更好地激发。
让我们这样想象:在家庭中你是不是希望有这样的父母,他们欣赏自己的孩子,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,鼓励并赞美自己的孩子;在上学期间你是不是希望有这样的老师,他们可以看到你的优点以及学习特长,在你受到挫折和沮丧的时候给你鼓励和希望,可以看到并欣赏你为学习、班级以及同学关系所做的努力;在工作中你是否希望有这样的上司,他看到并认可你的工作成绩,同时他也能不断调动你的工作潜能,并培养你在更宽领域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。你可能在乎的不一定是工资数额的增加,但一定希望被认可、被肯定以及自我能力的培养。这些人生道路上赞美和鼓励的声音总是会让我们振奋并且更加自信,从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,而这些正是积极心理学所鼓励我们去研究的方向。
2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
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,它鼓励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、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、动机和能力等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,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。
(1)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:幸福感和满足(对过去)、希望和乐观主义(对未来),以及快乐和幸福感(对现在),包括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。
(2)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:爱的能力、工作的能力、勇气、人际交往技巧、对美的感受力、毅力、宽容、创造性、关注未来、灵性、天赋和智慧,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。
(3)在群体的层面上是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、利他主义、有礼貌、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,包括健康的家庭、关系良好的社区、有效能的学校、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。
积极心理学家研究积极的特质和素质,比如善良好奇的性格特点团队合作的能力,以及价值观、兴趣、天分和才能等。同时他们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:友情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宗教等。
通过对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个人特质的探讨和学习,帮助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,创造更有激情、更有价值、更有创造力的生活状态。
(一)积极心理学概述
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·罗森塔尔( Robert Rosenthal)考查某校,随意从每班抽取3名学生共18人填在一张表格中,交给校长,极为认真地说:“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。”半年后,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,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了一般学生,长进很大,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。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,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,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。
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:赞美、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,它能改变人的行为,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、赞美时,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,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感,变得自信、自尊,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,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,以避免对方失望,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。其实真正使他们优秀的原因不是专家的认定,而是他们自身的努力。人们努力发挥最大潜能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。
由此我们引出了积极心理学的课题。
1、积极心理学定义
积极心理学英文为 Positive Psychology,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,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。“积极心理学”一词看起来跟其他的心理学没有什么区别,但“积极”二字却很重要:人类生命中的优点跟缺点一样,都是真实存在的,应该得到心理学家同等程度的关注。
“积极心理学”在1998年由马丁·塞利格曼 Martin ep。 Seligman)首先提出,当时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。之所以提出“积极心理学”这一名词,原因是塞里格曼意识到自二战以来,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,在认识、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方面有很大的进步。而对心理疾病的过分重视也导致了一些弊端,大多数心理学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。比起那些流行心理学家、富有感染力的演说家和坐着轮椅的宗教学家而言,少了一些对美好生命的关注。因此,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不仅仅是对疾病、伤害、弱势,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心理疾病中抑郁、强迫、焦虑等的研究,心理学还应该研究人的潜能、优势、美德、承受力和创造力。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类积极的特质和素质的同时,也致力于研究能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:如友情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宗教等。
泰勒·本·沙哈尔 (Tal Ben Shahar博士,哈佛大学“积极心理学”讲授者,他教授的“积极心理学”在哈佛课程中受欢迎率排名第一,被誉为哈佛“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”。在泰勒本·沙哈尔授课时提到过一位指引他走向教师职业的老师,名叫马尔瓦·柯林斯( Marva Collins)。马尔瓦·柯林斯在成为教师后看到的学生情况是大量犯罪,吸食毒品泛滥,最重要的是没有希望。而其他老师们的希望是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尽可能呆久点,为什么?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12岁加入街头帮派,不会接触毒品,不会犯罪。马尔瓦·柯林斯面对这种现实时说:“事情将有所改观”。在上课的第一天,她对学生们说:“我们要练习自信。”她不断地重复地说着这条信息,整个学期犹如不断重播的唱片。“我相信你,你能做好,你能成功,承担生活的责任。停止抱怨,停止抱怨政府,停止抱怨老师,停止抱怨父母,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。”她连续不断地重复着这条信息,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,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,并加以培养。奇迹开始发生了:这些被老师认为是“不可教”的学生,到了四年级便可以读欧里庇得斯( Euripides)、拉尔夫·沃尔多·爱默生( Ralph Waldo Emerson)和(威廉·沙士比亚) 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;这些“不可教”的学生在10岁时,便可以做高中的数学。在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,马尔瓦·柯林斯用积极心理的学习理念继续创造着奇迹,成为美国家家长们预防孩子变为街头混混的最后希望。马尔瓦·柯林斯教的所有学生都从小学毕业了,所有学生都上了高中并毕业了,她教过的所有学生最后都上了大学,并从大学毕业。没错,正是那些被学校宣布“不可教”的学生。
让我们这样想象:在家庭中你是不是希望有这样的父母,他们欣赏自己的孩子,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,鼓励并赞美自己的孩子;在上学期间你是不是希望有这样的老师,他们可以看到你的优点以及学习特长,在你受到挫折和沮丧的时候给你鼓励和希望,可以看到并欣赏你为学习、班级以及同学关系所做的努力;在工作中你是否希望有这样的上司,他看到并认可你的工作成绩,同时他也能不断调动你的工作潜能,并培养你在更宽领域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。你可能在乎的不一定是工资数额的增加,但一定希望被认可、被肯定以及自我能力的培养。这些人生道路上赞美和鼓励的声音总是会让我们振奋并且更加自信,从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,而这些正是积极心理学所鼓励我们去研究的方向。
2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
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,它鼓励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、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、动机和能力等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,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。
(1)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:幸福感和满足(对过去)、希望和乐观主义(对未来),以及快乐和幸福感(对现在),包括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。
(2)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:爱的能力、工作的能力、勇气、人际交往技巧、对美的感受力、毅力、宽容、创造性、关注未来、灵性、天赋和智慧,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。
(3)在群体的层面上是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、利他主义、有礼貌、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,包括健康的家庭、关系良好的社区、有效能的学校、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