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商
     自我中心观念,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社会的活动中,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,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。       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:

1)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表现

       (1)很少关心别人,与他人关系疏远
       由于这种人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,不顾别人,有事则登三宝殿,而不求于人时,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,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。实际上,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,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,对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任何事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。
       (2)固执己见,唯我独尊
       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“向导”,别人都应该与自己的态度一样,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,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,因而难以从态度、价值观的层面上与别人进行交往,其交往的水平很低。
       (3)自尊心过强,过度防卫,有明显的嫉妒心
       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、事无巨细、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、强烈地维护着自己,因此他们不希望或不愿意别人在自己之上,对别人的成绩、成功非常妒忌,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,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。
       21岁的马晓明是北京人,系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大三学生。2009年春节前,马晓明因4门功课不及格,被学校劝退。回到家的马晓明不敢告诉疼爱他的家人,整个寒假他一直在琢磨怎么能让父母不伤心,思前想后也没有好主意。眼看假期就要结束,马晓明觉得生活没意思,想到了自杀。可又觉得自己死了父母会很伤心,于是计划先杀死父母和奶奶,然后再自杀.
       2009年2月24日,即开学前一天,一家人吃过午饭,马晓明看着坐在那儿打盹儿的奶奶,觉得再不动手就没时间了,于是先用暖水瓶砸,后用电饭煲的线勒,杀死了慈祥的奶奶;接着父亲过来让马晓明快下楼,趁着父亲转身去奶奶的房间时,马晓明拿着斧子又残忍地杀死了父亲。
       在整个事件中,从表面上看,马晓明自始至终都想着自己的家人,一直在替他人着想。但他仅仅是按自己主观的愿望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,而不能真正站在他人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。他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认知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。

 2)以自我为中心观念的成因

       青少年自我中心观念的成因如下:
       (1)家庭层面:核心家庭成长,注重个人感受。在经济发达的今天,家庭结构普遍倾向核心家庭( Nuclear Family),即以婚姻为基础所构成的家庭单位,成员一般包括丈夫妻子及其未婚子女,且一般为独生子女。这种家庭结构地位孤立,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较疏离,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倾向注重自己的感受,而不顾他人的感受。
       2)社会层面:崇尚个人主义,保障自我利益。现代社会崇尚个人主义,强调自己的观感,在人权高涨的风气下,人们讲求如何保障“我”的利益。在此社会风气中成长的青少年,容易凡事以“我”为出发点。
      3)科技层面:网络自主,为所欲为。科技改善沟通工具,令人冲破地域界线,自由进行交流。但科技发展也给人与人的沟通造成了障碍。英国牛津大学神经学专家指出Facebook、 Twitter等社交网站会降低年轻人的专注力。而青少年在网上世界的自主性较强,利用虚拟空间可为所欲为,令其更加以自我为中心。
       (4)学校层面:成绩受挫,焦虑不安。现行教育制度将成绩欠佳者贬抑为失败者,易令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,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,遇到挫折会构成自卑,逐渐演变成自我保护,故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保护的性格。
       (5)同学层面:怕被比下去,凡事皆炫耀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,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,并会进行比较以凸显自我。当他们发现自己比不上别人时,便会透过炫耀的方式保护自己,这种“唯恐不及别人”的心理,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。
       在人类的婴幼儿时期,由于认知发展不全面,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处理相关的事情,这是在正常范畴以内的。但对于青少年来说,认知已发展得较为全面,再以自我为中心就属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了。这类人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,只会从自我的角度进行思维,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需要,往往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,追名逐利,且自我感觉良好。因此以自我为中心者不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,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。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,这种心理倾向会日益增多,应该加以特别关注。

上一篇:小议自暴自弃、自负和自卑 下一篇:从众及其逆反心理的形成

专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商
访问手机版
微信扫一扫

专业的电话呼叫中心 系统服务商
全国统一热线:4006-550-388
地址:中国·成都隆鑫九熙广场3期1栋2203
Copyright © 2002-2016 呼叫中心 版权申明 蜀ICP备11025024号-1 24小时客服专线:028-83110277 65929777 网站地图